| 手机阅读| 用户留言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懒人在线计算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子书屋

    案例分析:不一样的旺堆

    发布时间:2010-05-25 12:00:34 来源:ab126 作者: 

    44节:尊重顾客的风俗习惯

    作者: 辛保平

    周道杰说:"不管多出名,我的拉面每公斤只保持赚2元钱,其他的全都跟着市场走。"

    点评:

    南方的拉面和北方的拉面不太一样,北方的拉面大多是"湿面",一般现吃现做。南方的所谓拉面却是一种干面,做好后晾干了切好,再装袋或装盒出售。但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拉面、切面、刀削面、手擀面,面条都可算是一种廉价的大众食品。将这样一种廉价的大众食品做成礼品,本身就有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周道杰在竞争中,先是采取了"口味为王"的策略,这也是一般食品行业首先都会想到的策略,也是所有食品生产商首先要做好的一个工作;周道杰的第二个竞争策略是"吓阻",御竞争对手于"国门之外";周道杰的第三个竞争策略是产品差异化和建立产品防火墙,即实行产品区隔,这是比较高明的策略。这个策略是根据其拉面工序复杂、产量不高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做出的。这一策略的实行,避免了和同行在低层次上进行产品和价格竞争,使其在一个区域市场长期拥有一份独享利润。这也是周道杰的事业快速成长的根本原因。但周道杰的事业也存在着两个隐患,第一,周道杰现在急于扩大他的市场覆盖面,这是没错的,但他将市场瞄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错了,以北京等地的消费水平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礼品拉面能有多大的市场,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北京等市场素以进入成本高昂著称,小本经营的周道杰,能在多长时间内、多大程度上承受这种成本,同样令人怀疑;北京等北方城市,历史上即以"面食"为主食,"面文化"发达,当地人喜欢吃现做现吃的"湿面",而不喜欢吃"挂面"类的"干面",饮食习惯同样限制了人们对周道杰拉面的"亲近"。我们认为,周道杰的理想目标市场应该是南方那些经济不甚发达的中小城市,包括其赖以发家的南充也属这一类。周道杰应该将主攻方向放在这些地方,而不应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浪费在对北京等大城市和成都、昆明等省会级城市的市场开拓上。第二,周道杰正准备在当地推出价格每公斤3元左右的拉面,不知道他在用料和配方等方面会做些什么改变。如果不做改变,那么,以现有配方的高昂成本无疑难以支持他的低端产品,如果加以改变,会不会因对低端产品的不满而影响到其高端产品的销售,甚至引起恶性循环?这是周道杰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周道杰一定要在做高端产品的同时,推出低端产品,那么,我们建议其在高、低端产品之间建好防火墙,将高、低端产品严密区隔,使其既有联系,又使人能够一眼看出两种产品之间的差别。从质量上说,经济不甚发达地区之中小城市消费者因为收入原因,对产品品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较之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消费者更加敏感,我们建议周道杰对此加以注意,高、低端产品不但在用料上要有所区别,在口味上也应有所区别。在产品投放上,我们建议周道杰进行隔离投放,即在高端产品投放的区域、投放的场所,包括商场、超市、便利店等等,不投放低端产品,而在低端产品投放的地区,亦尽量不投放高端产品,这样可以避免产品冲突,避免让消费者在犹豫不决中放弃对你的产品的选购。

    案例分析:不一样的旺堆

    旺堆是西藏乡下的一个农民。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西藏商品经济不发达,牧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但小牧民旺堆却是一个例外。

    1969年,旺堆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下辖的日暮县农村。日喀则地区位居藏西北,与印度接壤。由于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人们的思想较为封闭。旺堆一家世世代代都是牧民,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放牧的生活,牛羊就是一切。在旺堆的记忆里,他的家族中还从来没有人踏出过那片牧区。

    1988年,19岁的旺堆对放牧的单调生活厌烦到了极点,他不顾父亲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的威胁,揣着东挪西借的200元钱直奔拉萨,他想在那个听说很繁华的地方找一份工作。

    由于年轻力壮,旺堆很快便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工作。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一个汉族人指着他胸前挂着的绿松石说个不停。由于不懂汉语,旺堆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一个过路的藏族人告诉他,那个汉族人对他戴的绿松石很感兴趣,问他可不可以卖给他。旺堆赶紧点了点头。捏着那20元钱,旺堆愣了半天,他怎么也不肯相信挣钱原来这么容易!

    旺堆想:既然绿松石这么值钱,不如回家去收集一些拿到拉萨来卖!反正家乡的河流中,这种自然天成、颜色晶绿、上面长满了各种花纹的石头多得是,牧区的人都喜欢捞出来当装饰品,但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卖钱!

    旺堆算了算,1个绿松石20元,10个就是200元……只要赚够了钱,他就可以长期生活在拉萨这个繁华的地方!回到家乡后,旺堆向周围的牧民大量收购绿松石,然后将这些绿松石带到拉萨,向汉族人兜售。旺堆只用了几天功夫,便将几十块绿松石卖了个精光,赚了上千元钱。手里有了本钱,旺堆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看到拉萨店铺里有不少汉族人使用的小镜子、梳子等商品,便买了一大堆,运回牧区兜售。牧民们对这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小商品十分好奇,大家争相抢购。旺堆成了一个货郎。他背着一个背篓,从拉萨走到日喀则、再从日喀则走到拉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旺堆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将自己的生意拓展到了家乡的周边地带。到1993年时,旺堆已经有了三四万元的积蓄。如果在家乡,这笔钱可以买几百只牛羊,过上富足的日子。

    在随后经商的日子里,旺堆注意到,随着从内地到拉萨的游客不断增多,拉萨的旅游品市场开始火爆起来。凡是到西藏旅游的外地人,都对牧民们的一些旧东西很感兴趣。旺堆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旧东西就逝玩,他只是隐隐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

    于是,旺堆在拉萨市大昭寺前租下了一个很小的店铺,专门销售从牧区收来的古玩。古玩店开业不久,旺堆便和一个叫罗珠的藏族姑娘结了婚。罗珠很有经商头脑,成了旺堆的得力助手。旺堆经常把店交给罗珠来管,自己则到牧区挨户收购"旧东西"。

     更新:20210423 103930


    .

    发表评论

     共有人参与,请您也说几句看法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相关内容